
11月11日,俄罗斯安全局爆料,他们公开表示,成功粉碎了一起由英国和乌克兰情报部门联手谋划的策反行动,这事儿差点就让俄乌冲突朝着没法收拾的方向升级。
英乌俩居然敢打这种主意,胆子是真不小。
这起谋划的核心目标,是俄军驾驶米格-31K战斗机的飞行员。
乌克兰情报部门开出的条件相当诱人,300万美元现金,再加上某西方国家的公民身份。
本来想,这么高的筹码,会不会真有人动心?但后来发现,俄罗斯安全局早早就盯上了这事儿,直接把风险掐灭在萌芽里。
为啥非得是米格-31K的飞行员?这机型有个独门本事,能挂载“匕首”空射弹道导弹。
展开剩余84%俄方把这导弹归为高超声速武器,威力和威慑力都摆在那。
但英乌的心思压根不在抢飞机、夺导弹上。
他们真正的算盘,是让被策反的飞行员驾机发射导弹,目标直指罗马尼亚境内的一座北约军事基地。
很显然,这就是一场明晃晃的“假旗行动”。
一旦得手,他们就可以对外宣称是俄罗斯主动袭击北约,逼着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不得不派兵涉足俄乌冲突。
这招确实够损的,一步棋就想把整个欧洲都拖进战局里。
其实乌克兰搞策反也不是第一次了。
2023年8月就有过一次,他们成功说动一名俄罗斯直升机飞行员,驾驶米-8AMTsh突击直升机投奔过来。
但以前的策反,大多是乌克兰自己折腾,目的无非是在俄军内部制造点混乱,顶多让俄罗斯丢点面子,根本影响不了战局走向。
可这次不一样,有了英国的掺和,性质直接变了,从“小打小闹”升级成了“撬动全局”的冒险。
英乌之所以敢冒这么大的险,说到底还是乌军在前线撑不住了。
现在俄军在战场上正一步步取得突破,最受关注的红军城方向,乌军已经被团团包围,突围的希望越来越渺茫。
不光是红军城,其他战线的乌军也不好过。
兵员数量不够,武器弹药更是紧缺,就算想组织兵力反击,也没那个实力。
泽连斯基之前专门跑到美国,就是为了要战斧导弹,这足以说明前线的局面已经危急到什么程度。
可美国那边根本不给面子,特朗普明确表示不会提供战斧导弹,加上联邦政府停摆,就连常规的军事援助都被迫中断了。
美国靠不上,欧洲各国呢?怕是更指望不上。
欧洲各国对乌克兰的援助力度其实不算小,甚至能说是尽心尽力,但他们的军工生产能力有限,援助的大多是民用生活物资和经济支持。
这些东西能帮乌克兰维持国内社会不崩溃,却没法给前线提供真正管用的军事支持,解不了燃眉之急。
如此看来,北约直接下场参战,就成了基辅眼里唯一能扭转局势的办法。
但北约要是真想和俄军正面硬刚,也不会拖到现在了。
前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上周还说过,2022年北约就达成了共识,不会向乌克兰派遣军队,因为这会引发北约和俄罗斯的全面战争,这种风险谁都承受不起。
现在三年过去了,北约内部的立场虽然有了一些变化,但包括美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,还是没打算真的派兵。
不过也有例外,英国、波兰和德国现在是支持出兵的。
这三个国家的心思其实不难猜,英国离欧洲大陆有英吉利海峡隔着,就算俄罗斯打过来,也有法德挡在前面,自己相对安全。
而且欧洲越乱,已经脱离欧盟的英国,反而能利用自己的离岸优势浑水摸鱼,捞点好处。
波兰和德国的想法就更直接了,他们担心乌克兰一旦战败,自己就会直面俄罗斯的军事压力,所以盼着北约能出兵稳住局面。
也正是因为这样,英国才会和乌克兰联手谋划这起策反行动。
他们想制造一个俄罗斯攻击北约的“既成事实”,逼着美国不得不改变态度,派兵介入。
但俄罗斯安全局把这事儿查得明明白白,他们的如意算盘最终还是落了空。
毫无疑问,这起事件也给美国提了个醒。
特朗普最不喜欢做亏本生意,军事介入俄乌冲突对美国没什么好处,他肯定不会轻易被盟友“拖下水”。
接下来美国很可能会加强对部分盟友的管控,避免出现“尾摇狗”的情况。
这起被粉碎的“假旗行动”,其实也暴露了俄乌冲突背后复杂的国际博弈。
英乌为了破局铤而走险,北约内部意见不一,俄罗斯则果断出手化解危机。
这种靠阴谋诡计试图改变战局的做法,真的不是什么明智之举,一旦失控,后果不堪设想。
现在来看,北约内部的分歧短期内很难弥合,美国出兵的意愿也很低,俄乌冲突大概率还会维持僵持状态。
但这次事件也说明,冲突的对抗维度已经从单纯的战场,延伸到了情报领域的暗战。
未来类似的较量恐怕还会不断出现,而欧洲的安全局势,也会因为这些不确定因素变得更加复杂。
希望各方都能保持克制,别再搞这种冒险的操作。
毕竟战争带来的只有破坏和伤痛,只有通过外交途径坐下来谈判,才有可能真正解决分歧在线配资查询服务,让局势回归平静。
发布于:河南省怀远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